咨询热线

13926486499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资讯 > 公司新闻 在夏令营的怀抱里,让成长自然发生
在夏令营的怀抱里,让成长自然发生
发布时间:2025-07-25

当城市的高楼切割了夏日的阳光,当电子屏幕里的虚拟世界占据了孩子的视线,如何让暑假真正成为“充电”的时光?夏令营给出的答案是:把课堂搬进自然,把知识融进生活,让成长在真实的体验中自然发生。这里没有“必须学会”的硬性指标,只有“原来可以这样”的惊喜发现;没有“标准答案”的束缚,只有“我想试试”的探索热情。穗鹰夏令营以“自然教育”为底色,以“生活实践”为画笔,通过户外探险、团队协作、生活技能三大主题,将地理知识、社交技巧、自我管理能力编织成一张充满温度的网,让孩子们在爬过一座山、搭好一顶帐篷、做好一顿饭的过程中,悄悄完成从“被照顾”到“能担当”的蜕变。

户外探险课,如何让孩子从“怕脏怕累”到“主动挑战”?

穗鹰的户外探险从不“为了冒险而冒险”,而是把“挑战”藏在“游戏”里,用“小目标”激发“大勇气”。比如“丛林穿越”项目,导师不会直接带孩子爬陡坡、过独木桥,而是先让他们在平地上练习“三点固定法”——双手抓牢、双脚踩稳,再逐步增加难度。一个原本胆小的女孩站在独木桥前,脚抖得像筛子:“我不敢,会掉下去……”导师没有催她,而是蹲下来指着桥下的软垫:“你看,这里铺了三层垫子,就算摔下去也不会疼。而且我会在旁边保护你,你只需要迈出第一步,试试能不能把脚放在第一个标记点。”女孩咬着牙挪出第一步,发现桥没“晃”,又鼓起勇气迈出第二步……当她终于走到终点时,脸上不是“我成功了”的骄傲,而是“原来我没那么怕”的释然。更让家长惊喜的是,结营后孩子主动要求去徒步,还说:“妈妈,爬山时要是累了,我就想想夏令营里学的‘三点固定法’,肯定能坚持!”这种从“被动接受”到“主动应用”的转变,正是穗鹰户外探险课的魔力——它不教孩子“如何不害怕”,而是教他们“害怕时怎么办”。

1751424085574466.jpg

团队协作任务,如何让孩子从“各玩各的”到“互相搭把手”?

穗鹰的导师们有个共识:团队协作不是“大家一起做”,而是“我需要你,你也需要我”。因此,他们设计的任务总带着点“小麻烦”——比如“搭建临时庇护所”,只给每组一把剪刀、几卷胶带、几块防水布,却要求庇护所必须能挡雨、能坐四个人。刚开始,孩子们各自为战:有人抢着剪布,有人乱扯胶带,结果布被剪得七零八落,胶带缠成了一团。导师没有直接指挥,而是抛出问题:“如果现在下雨了,你们的庇护所能保护谁?”孩子们愣住了,开始重新分工:力气大的去捡树枝做支架,手巧的剪布,细心的整理胶带。当暴雨突然来袭(其实是导师提前准备的水管喷水),庇护所真的挡住了雨水时,一个男孩抹着脸上的水笑:“原来大家一起干,真的能做成大事!”这种“从混乱到有序,从各自为战到互相配合”的过程,比“成功完成任务”本身更珍贵——它让孩子明白,团队不是“我和别人”,而是“我们”。

生活技能课,如何让孩子从“衣来伸手”到“我能照顾自己”?

穗鹰的生活技能课有个“反套路”设计:不教“标准动作”,只教“解决问题”。比如“洗衣服”环节,导师不会说“先放洗衣液,再搓领口”,而是给每个孩子一件脏衣服、一盆水、一包洗衣粉,让他们自己研究:“怎么才能把衣服洗干净?”孩子们有的倒太多洗衣粉,泡沫漫出盆子;有的只搓袖口,其他地方还是脏的。导师会蹲在旁边提醒:“你看看,泡沫太多是不是不好漂洗?袖口脏,那其他地方会不会也藏了汗渍?”通过反复尝试,孩子们逐渐掌握“适量洗衣粉”“分区域搓洗”的技巧。更暖心的是,结营前一天,导师会组织“照顾小伙伴”活动:有的孩子帮队友系鞋带,有的主动分享自己的零食,还有的给生病的小伙伴倒热水。一位妈妈在家长群里说:“以前孩子连自己的袜子都不洗,现在却能帮我择菜、叠衣服,还说‘妈妈,你在夏令营教我的,要互相帮忙’——原来生活技能不只是‘会做事’,更是‘会爱人’。”

1703584775120996.jpg

从“我怕”到“我试试”,从“我自己”到“我们”,从“我不会”到“我来帮你”,穗鹰夏令营用7-35天的时间,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三颗种子:面对挑战的勇气、融入团队的能力、照顾他人的温暖。这些种子或许不会立刻开花,但当他们在未来的某一天,遇到困难时想起“三点固定法”,团队合作时主动说“我来帮忙”,甚至给疲惫的父母递上一杯热水时——你就会知道,那些在夏令营里爬过山、搭过帐篷、洗过衣服的孩子,早已悄悄长成了“能为自己负责,也能为他人撑伞”的小大人。毕竟,最好的成长,从来不是别人替我们规划的,而是我们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。


上一篇: 夏令营:让知识长出会飞的翅膀
返回当前列表
下一篇: 青少年为何需要夏令营?